快乐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。在开高兴心游戏的过程中,孩子的大脑就会处在开心与开放的状况,同意更多来自环境的信息,为成长筹备优质的精神营养。
妞妞2个月。母亲抱着妞妞,走到父亲的面前说:妞妞来了哦!父亲接过妞妞,跑到爷爷面前:妞妞来了哦!爷爷接过妞妞,跑到奶奶面前:妞妞来了哦!奶奶再将妞妞接过去,抱到母亲面前:妞妞来了哦!这个传话的游戏给了妞妞一个来自声音的刺激,同样的一句话,不一样的人讲出,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。而这类声音的刺激对于不会说话的孩子来讲就是很好的游戏。同时,由于不一样的人参与了这个游戏,妞妞就会接触到母亲以外的更多的人,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当然也会在这种游戏中得到提高。当然,这个游戏同时也传递给他一个信息,他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,他不仅能够亲近母亲,也可以亲近不少其他的人,在这种环境下长大,孩子以后就会更容易克服离别焦虑,变得更随和,更容易与人相处。这个游戏可以从两三个月开始一直玩到孩子两三岁,只须改变传话的内容和方法,它就会变成一个充满魔力的游戏。
妞妞1岁8个月,说话已经非常流利了,语言能力的进步为他提供了以别的方法参与这个传话游戏的可能性。母亲悄悄地对妞妞说上一句话,让她悄悄告诉父亲,父亲再告诉其他人,最后传到母亲这里。也可以让妞妞一个人将这句话悄悄地传给每一个人,最后大伙把妞妞传的话讲出,一家人配合,把这个游戏玩下去。
当然,游戏的时候,大家可以把话传对了,也可以把话传错了,不一样的结果可以有不一样的处置方法。假如传对了,大伙欢欣激励,那种开心的氛围会感染孩子,让她也非常有收获感。假如传错了,大家可以刮那个传错话的人的鼻子,或者采取别的有趣的惩罚方法,于是这个游戏就带有了一种特别的幽默感。
要依据孩子的特征调整游戏也不难,只须用心察看孩子,大家就会发现,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也会常常自己发起游戏,譬如玩我们的小手、咿咿呀呀说话、喊叫、拍打东西借助孩子自我发起的这类游戏,在这个基础上再拓展一下,大家就能引领孩子玩出很多的趣味。譬如几个月的孩子,当大家没注意他的时候,他会大喊大叫吸引大家的注意。对于孩子来讲,这个喊叫的游戏非常有趣,假如大家参与进来,对他的喊叫给予回话,模仿他喊叫的声音,或者对他说一些话,发出一些特别的古怪的声音等等,那样,他这种发音的行为得到鼓励,他就会愈加沉迷这个游戏,在与成人互动的过程中发出更多别的音,他的语言能力自然也在这种游戏中被提高起来。
好游戏是个别化的,它需要合适孩子的特征,同时,好游戏也是模糊的,没特别明确的玩耍步骤,只有一个大概的玩耍的框架,大家可以往这个框架里随机地填塞各种各样有趣的内容,填的内容不同,游戏的趣味不同,达成的目的自然也不同。
游戏具备带给孩子快乐,全方位提高孩子智能,培养孩子情商、品德,训练孩子体能,提升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等多种功能。好游戏的功能不是单一的,而是多维的,它可以延伸出许很多多开心的触角,涉及孩子进步的很多方面。在游戏的所有这类功能中,让孩子感觉到快乐是非常重要的。假如大家跟孩子游戏的时候过于功利,大家的游戏就会走偏,游戏本来具备的功能就会被扭曲,孩子也会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,如此的游戏不如没。
不少朋友在看了《林怡说早教》之后,对让孩子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们也设计了不少游戏来调动孩子识字的积极性,但孩子对这类游戏却一点兴趣都没。孩子的这种表现让他们感觉非常困惑。难道游戏不管用了吗?当然不是。在随后的交流中,我发现这类朋友在引导孩子识字的时候过于功利,他们总想让孩子识更多的字,并且一直试图去确认孩子是不是真的认识了那些字,结果,他们游戏的方法就会变得生硬、干巴、功能单一,从而紧急地削弱了游戏的趣味性,让游戏变成了一种重压,孩子游戏的乐趣自然也随之消失了。